胡乔木提出在文章中,最好用毛泽东同志这个称呼,后遭黄克诚反对
党中央在1937年初迁入延安,算是定下来了。当时我方特别缺乏文教宣传干部,为此便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前后,便调了周扬、艾思奇、胡乔木等一批著名人物来到延安。
党中央在1937年初迁入延安,算是定下来了。当时我方特别缺乏文教宣传干部,为此便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前后,便调了周扬、艾思奇、胡乔木等一批著名人物来到延安。
1959年6月25日,阔别故乡韶山32年的毛主席回到了家乡,曾几何时毛主席曾言:“二三十年革命不成功,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了!”
一支笔,能抵千军万马;一纸文,可定天下兴衰。在民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,有三位特殊的“执笔人”:国民党的“总裁智囊”陈布雷,曾为蒋介石起草《中国之命运》却最终转向的陶希圣,以及毛泽东倚重的“党内第一支笔”胡乔木。他们从未亲自上阵杀敌,却用笔墨在幕后影响着历史的
胡乔木在“反击右倾翻案风”中作为重点批判对象受到严重打击,可是粉碎“四人帮”以后,还是没有恢复正常的政治生活。1977年四五月间,邓小平再次复出已成定局。邓力群正同王震计议,通过什么途径让胡乔木重新出来工作。就在这时,五一劳动节后刚刚上任的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
胡乔木,那可是毛主席身边二十五载的得力助手,他的身份地位,咱就不用多说了,杠杠的!但你知道吗?聊起他的书法,嘿,那叫一个别具一格!居然没沾上半点“毛体”的影子,反而一股子章草的韵味扑面而来,这股子独特劲儿,简直让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他的书法世界。
1979年3月的北京仍带着料峭寒意。清晨七点,天安门广场上第一缕阳光越过人民英雄纪念碑,照在纪念堂金色屋脊上,石狮和汉白玉栏杆轮廓分明。广场上巡逻哨兵的脚步声和鸽子扑棱声交织,这里即将迎来一位特殊来访者——胡乔木。
叔叔的忙,是一种夜以继日,废寝忘食,一件事接着一件事,没有休止的忙。他忙着看报,看文件,看书;他忙着伏案疾书,写社论,写评论,写新闻报道;他忙着起草中央文件,替毛泽东起草电报,起草指示,替中央领导写讲话稿,参与中央决议和重要文献的起草。他一生都是这样永无休止的
1987年早春,《新文学史料》刊出一份影印件,引得史学圈哗然——六千多字的长信,写信人周作人,收信人周恩来。信纸色泽暗黄,日期却清晰写着“1949年2月”。谁也没想到,这封本应送进中南海的文件,竟在档案室沉睡了三十八年才重见天日。
1959年4月的湖北武昌,八届七中全会刚刚闭幕,会场外的樟树仍带着潮气。陈云收起会议文件,对身旁的毛泽东低声提及上一年关于“四大指标”的隐忧。毛泽东随手翻看记录,眉头却在瞬间紧锁——记录本里没有那段关键意见。几分钟后,他召来胡乔木,语气前所未有地冷:“为什么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