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三大文胆:陈布雷、陶希圣、胡乔木,谁的文字更能搅动风云?
一支笔,能抵千军万马;一纸文,可定天下兴衰。在民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,有三位特殊的“执笔人”:国民党的“总裁智囊”陈布雷,曾为蒋介石起草《中国之命运》却最终转向的陶希圣,以及毛泽东倚重的“党内第一支笔”胡乔木。他们从未亲自上阵杀敌,却用笔墨在幕后影响着历史的
一支笔,能抵千军万马;一纸文,可定天下兴衰。在民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,有三位特殊的“执笔人”:国民党的“总裁智囊”陈布雷,曾为蒋介石起草《中国之命运》却最终转向的陶希圣,以及毛泽东倚重的“党内第一支笔”胡乔木。他们从未亲自上阵杀敌,却用笔墨在幕后影响着历史的
胡乔木在“反击右倾翻案风”中作为重点批判对象受到严重打击,可是粉碎“四人帮”以后,还是没有恢复正常的政治生活。1977年四五月间,邓小平再次复出已成定局。邓力群正同王震计议,通过什么途径让胡乔木重新出来工作。就在这时,五一劳动节后刚刚上任的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
胡乔木,那可是毛主席身边二十五载的得力助手,他的身份地位,咱就不用多说了,杠杠的!但你知道吗?聊起他的书法,嘿,那叫一个别具一格!居然没沾上半点“毛体”的影子,反而一股子章草的韵味扑面而来,这股子独特劲儿,简直让人忍不住想深挖一下他的书法世界。
1979年3月的北京仍带着料峭寒意。清晨七点,天安门广场上第一缕阳光越过人民英雄纪念碑,照在纪念堂金色屋脊上,石狮和汉白玉栏杆轮廓分明。广场上巡逻哨兵的脚步声和鸽子扑棱声交织,这里即将迎来一位特殊来访者——胡乔木。
叔叔的忙,是一种夜以继日,废寝忘食,一件事接着一件事,没有休止的忙。他忙着看报,看文件,看书;他忙着伏案疾书,写社论,写评论,写新闻报道;他忙着起草中央文件,替毛泽东起草电报,起草指示,替中央领导写讲话稿,参与中央决议和重要文献的起草。他一生都是这样永无休止的
1987年早春,《新文学史料》刊出一份影印件,引得史学圈哗然——六千多字的长信,写信人周作人,收信人周恩来。信纸色泽暗黄,日期却清晰写着“1949年2月”。谁也没想到,这封本应送进中南海的文件,竟在档案室沉睡了三十八年才重见天日。
1959年4月的湖北武昌,八届七中全会刚刚闭幕,会场外的樟树仍带着潮气。陈云收起会议文件,对身旁的毛泽东低声提及上一年关于“四大指标”的隐忧。毛泽东随手翻看记录,眉头却在瞬间紧锁——记录本里没有那段关键意见。几分钟后,他召来胡乔木,语气前所未有地冷:“为什么副
请注意写些综合报导。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。并要各地分社负责人(普通记者不能写此类通讯)或党的负责人学会写这类综合性的报导。而我们是长久缺少此类报导的。
1945年8月14日,日本天皇颁布《停战诏书》,并照会中、苏、美、英四国,表示接受《波茨坦公告》。8月15日中午,天皇裕仁向日本全国广播《停战诏书》,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。
会上,东北抗战研究会会长王伟伟作2024—2025年度工作报告。东北抗战研究会顾问、胡乔木之女胡木英、李兆麟之女张卓亚致辞,讲述红色故事,传承红色血脉,赓续红色精神。专家学者等围绕东北抗战史实、抗联精神时代价值等进行交流发言。
“1951年6月初的一个夜里,’乔木,这稿子改到这一步,我还得再锤几下。’刘少奇放下红蓝铅笔,叮嘱道。”灯光映在铅印稿上,纸面热气蒸腾——那篇后来轰动全国的《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》还只是一堆手写符号。胡乔木应了一声,心里却盘算:稿子若真用自己名字发,领导责任如何
王家湾位于安塞、靖边、子长三县的交界处,是个仅有20 户人家四面环山的小村子,进进出出只有南北一条狭窄的山谷小 路,通向坡底一条季节性小河,沿河道延展出一条通往外村的大 道。
周作人抗战时“落水”,后来受审又被释放,到了沧桑鼎革之际,又风尘仆仆回到北京,晚年自此始。无疑,彼时的所谓“提起千斤,放下四两”,到了此时,他是心中没数了。不过,为了一家子的生活,以及打发自己晚年时光,他要试上一试。
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这篇文章并非胡乔木亲笔,而是毛泽东在莫斯科访问时亲自撰写,并通过密码电报发回北京,指示“刘少奇并告乔木”,要求“用乔木名义写了一个谈话稿,请加斟酌发表”。
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,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庄严的天安门广场宣布新中国的成立,然后,用他那指挥雄兵百万的粗大手指,轻轻按动一枚小小的电钮,象征新中国的五星红旗,就这样升起在首都的上空。
钱锺书也是极有才气的人。“才高八斗,学富五车”这八个字,用在钱锺书身上,那可真是当之无愧,一点含糊都没有。早在三十年代,吴宓就说过:“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,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,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锺书,他们都是人中之龙。”但如果硬要做比较,无妨说论“学”
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毛主席就开始考虑宪法的筹备起草工作。1953年1月,“宪法起草小组”成立了,成员有田家英、陈伯达、胡乔木等。同年12月27日,毛主席率小组一行到达杭州。